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是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中的一類。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是指在內臟器官、內分泌、營養、代謝、血液、結締組織等疾病過程中,由于影響了腦功能而出現的各種精神障礙。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可由各種心臟病因循環障礙造成腦部缺血、乏氧及水腫等,使大腦功能紊亂而出現各種精神障礙。臨床較常出現的包括心源性腦病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和心律失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 目錄
-
1.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有哪些典型癥狀
4.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應該如何預防
5.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的常規方法
1.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1、冠心病所致精神障礙的發病相關因素
(1)冠心病的發病相關因素有:家族遺傳傾向,家族中多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病史;飲食結構中,高脂肪、高膽固醇可促使血管粥樣硬化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體力活動過少等;在應激源中,寒冷對本病有極為不良影響,可使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壞死等;社會心理因素亦頗為重要,人際關系緊張、婚戀不滿等;患者的性格在發病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A型行為模式者(急躁、好勝、缺乏耐心、時間緊迫感、敵意、攻擊性強等)的發病率比B型者(遇事從容不迫、不爭強好勝等)多兩倍。
(2)冠心病導致精神障礙的機制有以下幾種解釋:
①冠狀動脈硬化說:由于冠狀動脈狹窄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從而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這是產生冠心病腦病的基礎。多發生在體力活動或精神緊張時,表現為失神、暈厥等。慢性心功能不全時可出現譫妄、錯亂、幻覺、妄想等。
②腦動脈硬化說:冠狀動脈硬化患者常伴有腦動脈硬化,后者可使腦血流量減少,出現各種腦癥狀或腦卒中。
③血氧含量改變說:沖中重雄等(1958)曾提出即使腦血流量正常,而血氧含量或氧飽和度降低時也可引起腦部缺血或嚴重缺氧,而出現失神或眩暈發作。
④心臟栓子說:心臟內壁血栓脫落或在心房顫動治療時栓子脫落等是腦梗死的主要原因。藤井潤等認為除了栓子原因外,也要重視心肌梗死的發作、血壓下降和血壓凝固性增高也可造成血栓形成。
⑤性格特征和心理因素:Friedman等(1985)報道有好爭、激動、敵意、過分認真等性格特征者易發冠心病。以后把具有這種性格特征的人稱為A型行為模式。這種性格特征在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發生上起有重要作用。趙耕源(1991)綜合中國資料發現,95%的心肌梗死是心理因素所誘發。而冠心病患者的焦慮、抑郁、恐懼和極度緊張情緒可使交感-腎上腺系統興奮性增高,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導致冠狀動脈痙攣而促使心肌進一步缺血,情緒緊張還可通過下丘腦促使脂肪貯存,使TC增高,從而加劇了心肌梗死的形成。有研究發現,冠心病伴發的精神障礙與心電圖改變及血脂含量無直接關系。
2、心律失常所致精神障礙的病因
心律失常是一組綜合征,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幾乎在所有的心臟疾病都可出現,其中有些是由心理、情緒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如焦慮癥等)。此時臨床可表現為竇性心動過速、陣發性房性心動過速、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縮,甚至各種室性心律失常,但心臟本身并無實質性損害。由于心律失常,引起短暫性腦缺血、腦乏氧、腦水腫以致意識喪失,患者常伴有抽搐,臨床稱之為腦缺氧綜合征,或稱Adams-Stokes(阿-斯)綜合征。本綜合征的精神障礙多見于發作前期、發作間歇期、部分病人也可在歷時2~4周的清醒期后,發生意識模糊、智能減退等類似一氧化碳中毒的臨床表現。阿-斯綜合征發作后出現的精神障礙與腦血循環障礙引起的腦功能紊亂有關。
二、發病機制
1、所有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并不取決于原發軀體疾病的種類,而是與以下兩個因素有關:其一,身心障礙。對軀體疾病產生的心理反應,如患了某種軀體疾病后的焦慮、抑郁、易激惹、多疑、孤獨感等;其二,軀體疾病直接產生的生物因素造成,如能量供應不足(腦供血不足、腦乏氧等)、毒素作用、水、電解質紊亂、應激反應、神經遞質改變等,導致精神癥狀。然而,臨床上精神障礙的產生,往往是由上述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2、幾乎所有的心臟疾病在心功能不全時均可產生精神障礙。盡管心臟病的病因不同但所產生的精神障礙并無特異性,其發病機制也類似。均系心搏出量減少,血氧飽和度降低,腦供血量減少,致使大腦缺血、低氧進而出現腦功能障礙,而導致精神癥狀的出現,只是不同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側重點不同和附加了一些各類疾病本身所容易發生的癥狀。如風濕性心臟病時可由心臟瓣膜狹窄和閉鎖不全易引起腦部缺血;風濕性腦血管改變也易產生腦血栓或腦栓塞而發生不同類型的意識障礙(昏厥、嗜睡、昏睡、譫妄或錯亂以至昏迷)或癲癇發作等;心內膜炎則因伴有感染、發燒、毒血癥等因素出現譫妄的幾率較多;在先天性心臟病時,由于目前心臟外科手術的推廣,心臟功能的改善能得到較及時解決,因而腦缺血、腦乏氧導致腦循環障礙所引起的精神癥狀比以前減少了,但由于本病心功能不全會影響大腦發育,可造成患者性格改變和智力發育遲滯等。
2.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由于本病常有心血管疾病的基礎,故臨床上可并發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常見的是冠狀血管堵塞,造成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等冠心病表現。嚴重冠脈病變,可造成心源性猝死,這也是導致心臟性猝死的最常見的病因。同時心血管病變還可影響到腦血管,可并發腦梗死以及腦出血。
3.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有哪些典型癥狀
臨床上幾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礙的精神癥狀表現:
一、冠狀動脈硬化
1、焦慮抑郁狀態:以焦慮最為多見,患者易激動,緊張,恐懼等,常伴有抑郁情緒,大多發生在病程較長,個性悲觀的病人。
2、幻覺妄想狀態:在血液循環障礙嚴重時偶可出現幻聽,常為議論性和命令性,妄想多為被害性。
3、意識障礙:有失神,暈厥發作,癥狀出現前常先有心前區輕度疼痛,后無力,惡心,繼而出現黑蒙,短暫的意識喪失,常見于心絞痛,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時。
4、少數出現癡呆狀態。
5、神經癥狀:可見癲癇樣痙攣發作,腦卒中等(多為腦栓塞或腦血栓形成)。
6、合并心力衰竭時,特別在心絞痛發作或心肌梗死時,可出現明顯的死亡恐怖感,嚴重的焦慮,抑郁癥狀,有的病人則出現失神,暈厥,眩暈等,在嚴重心功能代償不全時可出現意識障礙,如譫妄和精神錯亂狀態。
二、心律失常伴精神障礙
1、腦衰弱綜合征。
2、抑郁狀態。
3、興奮狀態,患者手舞足蹈,用頭撞墻等。
4、意識障礙,常表現為意識模糊,此時患者煩躁不安,自言自語,可出現幻聽,幻視,被害妄想等,但事后大多不能回憶,此外有失神發作,嗜睡狀態等。
三、風濕性心臟病所致精神障礙
1、腦衰弱綜合征:多在病后1年內出現,表現倦怠,煩躁,氣短,心悸,易激惹,情緒不穩,失眠,健忘,多夢,注意力集中困難,精神抑郁等,少數病人可出現強迫癥狀和癔癥樣發作,常為癔癥樣抽搐,情感不穩等。
2、意識障礙:隨著心力衰竭的出現和加重,腦低氧明顯時,可出現程度不等的意識障礙,如腦缺血發作或暈厥,嗜睡,譫妄等狀態。
三、幻覺和妄想狀態,躁狂或抑郁狀態,木僵狀態
4、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可出現頭暈,失神,暈厥和多汗等。
5、神經癥狀可有腦梗死,癲癇樣痙攣發作或腦梗死合并癲癇,小腦舞蹈癥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6、癥狀分期:第1期以神經衰弱綜合征為常見,次為腦缺血發作,癔癥樣癥狀或舞蹈癥等,第2期暈厥或幻覺,妄想,木僵,癲癇樣痙攣發作,腦梗死等,第3期昏睡,譫妄或錯亂以至昏迷。
四、先天性心臟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1、神經衰弱綜合征:表現為易疲勞,易激惹,抑郁,情感不穩,淡漠,無欲,注意力不集中,動作遲鈍等。
2、性格改變:表現為膽怯,任性,好哭,怕羞,無信心。
3、智力發育遲滯:概念和知識的儲存能力差,計算能力差。
4、語言障礙:發音欠清,表達能力更差。
5、失神,眩暈,暈厥,起立性黑蒙等發作。
6、神經癥狀:癲癇性痙攣發作,如出現局限性癲癇性發作時應考慮有無腦膿腫或腦硬化等可能。
五、心內膜炎伴發的精神障礙
1、幻覺妄想狀態。
2、精神分裂樣精神病表現。
3、意識喪失發作,如有發熱往往出現譫妄狀態。
4、神經系統可有腦栓塞,腦出血,腦膿腫等。
4.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應該如何預防
心血管疾病預防—5條防線:
1、防發病一級預防,防患于未然;一級預防最基本的措施是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級預防的重點有3個:干預血糖,干預血壓,干預血脂。
2、防事件保持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預防血栓形成,預防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和腦卒中等可能致殘,致死的嚴重事件。
3、防后果發生ACS等嚴重事件后,及早識別,及早干預,挽救心肌,挽救生命;這里要送大家一句警言:“有胸痛上醫院”,冠心病最常見的表現為胸痛,急性心肌梗死半數以上無先兆,而以突發的胸悶,胸痛為表現,從血栓形成到血管供應的心肌組織壞死,動物學實驗是1h,在人身上最晚是6~12h,所以我們心臟科醫生最重要的理念是“命系1h”,這就是醫學上常說的“時間窗”--即搶救的黃金時間,時間窗沒抓住,病人將付出致殘,致死的代價,溶栓要求在到達醫院后半小時內進行,PTCA要求在到達醫院后60~90min之內進行,如能在起病1h內血運重建,則心肌幾乎不發生壞死。
4、防復發二級預防,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對于已獲救的心肌梗死,腦卒中的存活者,最重要的是二級預防—防復發,這是再發嚴重心血管事件的極高危人群,一級預防是沒發病去防病,那么二級預防就是已發病后防止第2次復發,已有充分的臨床實驗證據表明,二級預防的五條防線具有重大意義。
5、防治心力衰竭由于早期干預的成功,使越來越多的心梗,腦卒中的患者存活下來,一般慢性心衰是從心梗后10~15年的一個常見歸宿,因為慢性心衰預后差,花費巨大,已成為全球性最沉重的醫療負擔,目前對慢性心衰有很多新的治療,藥品相對便宜,但住院費用高,因為慢性心衰病的病程相對較長而壓床,所以大醫院不愿收,病人不愿住,慢性心衰的用藥需逐漸調整劑量,需相對固定的醫生負責個體化的系統治療過程,我們設想的模式是在大醫院建立心衰門診,為每一位病人建病例檔案,與社區的電子病歷形成聯網,設家庭病歷,對每位患者病情實施監控,其治療費,住院費可控制在最低消耗水平,這個家庭病房的模式在許多發達國家做得很好,如丹麥早期醫院很多,后來養老院多了起來,再后來醫院和養老院都少了,患者特別是一些慢性的重病患者回歸社會,回歸了家庭,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我們整合出首都心血管總體防治規劃可以省很多錢,用最小的代價,最高的質量去挽救更多的生命。
5.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1、符合原發心血管系統疾病的實驗室檢查。
2、符合原發心血管系統疾病(包括并發癥:腦栓塞,腦血栓形成等)的輔助檢查結果。
6.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病人的飲食宜忌
一、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1、西紅柿:不僅各種維生素含量比蘋果、梨高24倍,而且還含維生素蘆丁,它可提高機體氧化能力,消除自由基等體內垃圾,保護血管彈性,有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2、蘋果:蘋果富含多糖果酸及類黃酮、鉀及維生素E和C等營養成分,可使積蓄體內的脂肪分解,對推遲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發作有明顯作用。
3、海帶:海帶中含有豐富的巖藻多糖、昆布素,這類物質均有類似肝素的活性,既能防止血栓又能降膽固醇、脂蛋白,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4、茶葉:含有茶多酚,能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緩解血液高凝狀態,增強紅細胞彈性,緩解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經常飲茶可以軟化動脈血管。
5、大蒜:含揮發性辣素,可消除積存在血管中的脂肪,有明顯降脂作用,是主治高血脂癥和動脈硬化的良藥。
6、洋蔥:含有一種能使血管擴張的前列腺素A,它能舒張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減少血管的壓力,同時洋蔥還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和含硫氨基酸,可增強纖維蛋白溶解的活性,具有降血脂,抗動脈硬化的功能。
7、茄子:保護心血管、降血壓,茄子含豐富的維生素P,是一種黃酮類化合物,有軟化血管的作用,還可增強血管的彈性,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防止毛細血管破裂,對防止小血管出血有一定作用。
8、三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心血管疾病:經常食用,可以降低血中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脂,并可預防高血脂癥高血壓、中風、心血管等疾病,是心血管類疾病最佳保健食品。
二、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高糖。
2、忌:高鉀,應避免過多食用含鉀多的食物,如土豆、香菜、蘑菇、橘子等,以防引起高血鉀癥。
3、忌:豪飲。
4、忌:高脂。
7.西醫治療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的常規方法
1、病因治療:本病以積極治療原發軀體疾病,既以病因治療為主。臨床上在采取相應的病因療法后,大多數病例的精神障礙可得到緩解。
2、精神障礙的處理:由于精神障礙的存在會影響軀體疾病的治療,同時軀體疾病的改善也需要一個過程,故在治療開始須同時應用相應的精神藥物以對癥治療,是十分必要的。精神藥物治療原則與功能性精神疾病不同。首先劑量宜小;其次充分考慮藥物的副反應和禁忌證,選用同類藥品中副反應較少者;精神癥狀緩解后即應停藥。具體可根據不同癥狀,在不影響心功能情況下,采用相應的小劑量抗精神病藥物,如焦慮、抑郁時用抗焦慮、抗抑郁藥;精神運動興奮、幻覺妄想時用小劑量抗精神病藥,一般不宜使用酚噻嗪類藥物,要選用對心血管功能影響較小的藥物如氟哌啶醇、氯氮平等;以意識障礙為主時,既要控制運動興奮,又要注意防止藥物對意識障礙的影響,而采用對意識和鎮靜作用影響較小的藥物,如氟哌啶醇或利培酮等。
3、支持療法:如以意識障礙為主,則需同時施行支持療法,包括能量供給,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和維生素的補充。
4、心理治療:應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同時進行,但一般需在急性期緩解后或等意識障礙恢復后,患者能接受時在施行。心理治療手段視精神障礙的種類而定,如抑郁、焦慮、恐懼等以個別、言語性解釋、保證為主;對有幻覺妄想的病人,癥狀的解釋需審時,往往需要等待藥物起效后,或患者在稍能接受的條件下進行,否則引起反感或抵觸而拒絕治療,結果會事與愿違;對精神運動性抑制或緘默、木僵、孤獨、退縮者,要加強行為訓練;對那些遺留的癡呆、人格改變者心理治療往往收效甚微。對A型行為用行為治療來矯正,如放松訓練等。行為方式的改變不僅可預防冠心病的復發,且可降低血糖、血脂。冠心病的康復階段是一個充滿應激的時期,對冠心病的預后有極大影響,要做好心理、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再調整和再適應,這是防治本病的重要舉措。但心理治療在早期合并應用時可減少智能障礙和人格改變的發生率,于清漢(1995)報道一組對照研究中,合并心理治療組,精神障礙的緩解率為75.9%,遺留人格改變者為5.1%,智能障礙者6.9%,而不合并心理治療的對照組,緩解率分別為69%,10.6%,9.8%。
5、加強護理:良好的護理直接關系到軀體性精神障礙的預后和結局。護理工作中既要注意對軀體疾病的護理,又要做好精神科的特殊護理。環境和心理護理有助于消除患者的恐懼、焦慮情緒,對有意識障礙的病人特別要注意安全護理,以防其自傷、意外身亡、摔倒、沖動、毀物等,對抑郁患者應警惕其自殺企圖。同時要強調在治療過程中避免精神刺激,以免促使病情加劇。